新时代公益网

直击丛飞墓地,生前资助200多贫困儿童,死后和妻子合葬鲜少人来

志愿者 用户:贺滨 20357℃

感恩之光,亘古不灭,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里,有"施恩不图报"的美好品德,更有"知恩图报"的高尚品性,古语有云"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皆是祖宗传下来的礼法。

这些也都说明,"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是一个独立人的修身品质。怀揣感恩之心,是人性所需要,社会之向往,更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

2005年7月,一些媒体报刊公布了深圳著名歌手丛飞患病住院的消息,一时间众人叹息,纷纷了解其具体情况,丛飞的事情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丛飞曾资助178名山区学子,捐献300多万元,自己却被诊断出晚期胃瘤,还欠下了17万元的医药费。

病中的丛飞得到社会许多的关爱,但也遭遇了冷酷。曾受他生前资助的200多贫困儿童,没有一个人来看过他,而他死后和妻子合葬的墓地,也鲜少人来……

喜爱歌唱,勇敢追梦

1969年,丛飞出生在辽宁省盘锦市,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一家8口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父亲每月36元的收入。父亲张万军是一个淳朴的老实人,邻里亲戚谁有困难都会前去相助,十分乐于助人。丛飞也继承了父亲这优良的品质。

1985年,丛飞因家中贫困,无法继续修读,只好辍学从业。丛飞此后历经千辛万苦,卖过冰棍,捡过垃圾,贫穷的记忆烙在他的心中。但他天生一副好嗓子,丛飞在闯荡"江湖"中也培养了唱歌的爱好,他的歌唱很快吸引了县艺校老师的注意,老师们见他是个苗子,便推荐他去了艺校旁听。

虽说是旁听,可有心者不用教,丛飞的歌唱技艺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终于拜师在著名声乐教育家鲍延义的门下,从此真正开启了他的歌唱艺术之路。

1992年,丛飞带着对艺术的满腔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恩之心,辞别父母,南下广州,准备开辟另一番天地。1993年,丛飞参加了广东的一个业余歌手大赛,在比赛中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优秀奖。

1994年,丛飞又来到了深圳。这时的丛飞已经身经百战,凭着他出色的男高音和口技等多方面的才华,很快在深圳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一名在深圳很有名气的演员。在随后的几年中,丛飞的歌唱事业更是蒸蒸日上,事业前路一片光明,大好前程。

踏上慈善之路,从此义无反顾

1994年,丛飞到四川成都参加一场为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的慈善义演。正是这一场义演,丛飞的人生从此改变,踏上了慈善的道路。

那天,慈善义演的主角是观众席上那些因家庭贫困而无法读书的孩子,来到此舞台的有数百名正是读书好时光的孩子。

那群孩子们眼中充满了渴望知识的眼神,深深地打动了丛飞,也唤起了丛飞儿时的记忆,他想到自己正是因为贫穷才无法继续读书。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全部的现金,将这2400元整整齐齐地放进了捐款箱。

这次捐献行动后,丛飞决定要尽自己最大所能济弱扶倾,向社会中的那些无法念书的孩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此,他开始了慈善义演和认养贫困失学儿童的爱心之旅。他认养了数十名贫困儿童并资助他们读书,供养他们上学,曾20多次赴贵州、湖南、四川、山东等贫困山区举行慈善义演,为当地的失学儿童筹集学费。

如果问丛飞为什么要走上义演、慈善这条路,那或许是因为慈善里有快乐的精神。如果有一位与你毫无关系的人帮助你,你应该感受到一种人性的光辉。这个社会可能不需要圣人,但一个健康的社会绝对是要靠这些具有人性的善良之人来支撑。

直击墓地,无人问津

尽管丛飞一生为人善良,做尽善事,幸运之神却从未眷顾。为了捐助山里贫困孩子,丛飞散尽家财,然而,长期这样无节制地捐钱使他的家庭生活陷入困境。

因为总存不上钱,家里长期买不起房,后来,总算买了一个58平方米的小房子,家里却极其"寒酸"。廉价的防盗门上的铁皮已经破出了半尺多长的大洞,门锁失灵。丛飞却不愿意换新的门锁,因为那是孩子一学期的学费价格。

父母责备他:"做好事也要讲究一个分寸,要把自家生活先安排好,哪能只为别人不想自己?"前妻最终也无法理解他长期出格的行为,和他分道扬镳。丛飞的助学远远超出了他个人的承受能力,不仅仅是他的父母和前妻,甚至连朋友、同行都难以接受。

2005年,丛飞被诊断出胃癌晚期,可就在他生病期间,一些受资助的学生家长还打来电话催钱:"你不是说好要将我的孩子供到大学毕业吗?他现在还在读初中,你就这样消失了不再出钱吗?说好的供养读书呢!"

"我生病了,有好几个月没有去演出赚钱,暂时无法寄钱了。"

"什么时候病能治好?"丛飞无法回答。

2006年,37岁的丛飞因为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如此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关心的却是那些山区的贫困儿童还有曾被他资助过的孩子,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但这些人却变成了"白眼狼",无一人前来问候哀悼。

10年前,丛飞的妻子邢丹不幸遭遇意外,最终离开了人世。他们选择以二人合葬的方式在一起。在二人合葬的墓碑前,前来吊唁者寥寥无几,只有二人生前的亲朋好友缅怀哀悼,而那些他们曾经资助过的学生从未出现,不禁令人寒心。

一个好人的背后,却是如此冰冷的人心。从古至今,祖祖辈辈都在讲吃水不忘挖井人,鲁迅曾言:"不孝的人是世界上最可恶的人。"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感恩都应是其身心构成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然,任何人行善不应该以获得回报作为目的,但感恩对于行善犹如水之于鱼,土壤之于庄稼。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感恩与行善一定存在整体的互动的需要。只有这样,善意才会得到传递,善行才会得到延续,美好的生活,也才可以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