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承载着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留下了令人神往的自然宝藏;浓缩着人类文明的智慧结晶,架起了文明间对话交流的桥梁;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人类历史,描绘了一副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加速和旅游开发等带来的环境恶化,使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处境不容乐观。每分钟都可能有一门手艺或一首民歌消失,每秒钟都可能有一幢古建筑被拆除。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国家战略层上看,文化软实力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准,提高文化软实力是成为世界强国、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从个人层面来看,文化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所以,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和抢救它们。抢救和保护那些频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守护文化瑰宝需要从“心”出发。古言曾道:“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这样一句简单的话却说明了我国文化源远流长,也证明我们厚植在身体内的文化认同感。文化保护,远有“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近有“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科学理念。我们需要构筑的是更加完善的“法治之墙”,切实提升对文化瑰宝的保护效力,让历史文脉有力地“跳起来”,走我们独特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道路。
守护文化瑰宝需要“身”随“心”动。现实中有人制度上墙却不作为,有人“悬牛首卖马肉”,打着保护之名的名号行破坏之举,大搞政绩工程。坐拥文化宝库的我们应该了解,保护,传承文化,从实际出发,让饱尝历史沧桑的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滋养。
守护文化瑰宝需要“走”入大众。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能束之高阁,仅限于博物馆、保护区等小范围渠道,我们不仅仅要加大宣传,提高大众遗产保护意识。更要将遗产保护与改善米民生、发展经济相结合,向世界表明保护与发展可以同行共进、相得益彰。
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让中国文化长青、中国文明长存。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文化将成为世界的“热潮”。
唐山市古冶区唐家庄街道 孙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