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为了让传统技艺薪火相承,宜黄县第三小学一直在努力的路上,让非遗走进校园更是焕发新活力,促进文化共传承。
金丝银铝指尖舞蹈
一根细长的金属丝,在三小学生们手中拉、扯、转、拧,只需几分钟,一件微型伞工艺品就完成了。学生利用金属丝的可塑性,色彩的丰富性,用编、掐、嵌的方法制作出形态各异、造型多变的书签,呈现出浮雕的效果。
对于县城的学生,家庭中废弃的金属丝是最贴近他们生活、最易走进学生的心里。学生将成功制作的手工艺品用于生活中,享受金属丝带来的乐趣。
自从开设该课程以来,同学们热情高涨。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果不其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越做越精致,出炉的作品也可谓“匠心独具”。
龙灯闪耀照亮未来
“舞龙灯很有意思,要舞好龙灯也很不容易。”“舞龙灯很考验我们的体力也很锻炼我们的耐心,要将非遗文化好好传承下去”。“起龙”“龙翻身”“神龙甩尾”……三小的操场上,学生正手持舞龙,在老师的指挥下来回跑动,龙灯上下翻飞。“去年端午节,我们在广场龙灯表演,没想到现在自己也能舞龙灯了,感觉特别新鲜和自豪。”学生们纷纷表示。
流光溢彩巧手绘梦
三小积极探索美育新途径,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赋予了美育新的生命力。这便是以“人本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强化美育功能为目标,开设备受学生喜爱的“彩窗玻璃画”美术社团。
在人们的印象中,彩色玻璃经常与窗户联系在一起,用作玻璃花窗。孩子们在透明亚克力板上用丙烯马克笔绘制他们喜欢的图案,既有绘画的特点,又融合了玻璃透光透影的艺术感,一个个色彩斑斓的玻璃画作品在校园里展出,充分表现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引导师生看校园之美、观家乡锦绣,听时代涛声,让生活之美、校园之美与文化之美,美美与共,相得益彰。
“彩窗玻璃画”美术社团的开设,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需求,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三小学校的校园里,美育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抒发情感、展示个性、交流想法的窗口。这种美育的新途径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和诗意。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双减”以来,宜黄县第三小学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充分挖掘区域非遗文化资源,并有机结合开设课程,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非遗文化在保护和传承中绽放异彩。( 陈景羚 吴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