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益网

推动文化交流 架起融湾桥梁——大湾区作家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采风追记

益新闻 用户:雷琳 11715℃

文/定智

打开中国地图,目光循着东部地区的西南边陲、赣粤交界的庾岭山脉望去:一岭隔南北,北面是大余。

2024年2月初,广东省东莞市作家协会、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融媒体中心、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文联联合举办了东莞作家写中国——“遇见南安”创作采风赣州大余行活动。由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率领的大湾区10多名作家采风团自南北上跨过庾岭走进古称南安的大余进行采风创作活动,通过文学的形式,深入挖掘大余地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展现大余独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魅力。这个活动不仅为作家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创作机会,更为大余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作家们的笔触,大余的美丽风光和深厚文化底蕴得以生动呈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大余这片土地的魅力。

据悉,“东莞作家写中国”项目是中国作家协会2023年立项扶持项目,该系列活动项目,以文学小队轻骑兵的方式,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用文学的形式观察记录书写美丽中国。东莞文学志愿者和东莞作家分别走进粤北、江西、贵州、浙江等地,以采风创作、结对共建、赠书、文学讲座、沙龙分享等方式,为本地志愿服务作家、青少年学生等群体服务,推出文学作品,培育文学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东莞城市形象和在国内的美誉度影响力。

此次“遇见南安”创作采风赣州大余行活动的成功举办,为粤赣作家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亲身感受南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风情,对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和加强大湾区东莞、深圳与老区赣州大余文艺交流互动有着积极的意义。

采风创作成果斐然,丰富大湾区文学宝库

在采风活动中,作家们深入大余的特色景点,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用心感应这片土地的脉搏。他们或漫步于沧桑的梅岭古道,或穿梭于秀美的山水之间,或聆听当地人的讲述,或品味当地的特色美食。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作家们的创作素材,也为他们的作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其中特别是胡磊、南翔、程效、肖力群等全国著名作家的采风作品,巧妙地描绘了大余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风景,使得这座小城仿佛跃然纸上。 从东莞到大余的旅程,不仅是一次地理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梅岭古道的蜿蜒曲折、丫山风景区的烟雨苍茫、牡丹亭前的深情演绎,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参与采风的作家们以优美的笔触,赞美了历史悠久的南安,可圈可点。

胡磊的散文《大余的表情》,以梦戏诗意的具象呈现,折射大余大地深处沉积千古的文化符码,文脉汹涌的人文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新变,历史回音与现实交响的共鸣共情。叙事与抒情互动穿插的行文方式中预留思虑与想象的情感空间,让人目力无以抵达而神思却进入一个价值深层意义多元的语境世界。

南翔的散文《梅岭古道踏春来》和《寻古踏春两相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梅岭古道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底蕴。作者通过踏春的方式,带领读者穿越古道,感受历史的厚重和自然的宁静。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驿道之上,与古人共游。

程效的《诗词八首》以传统诗词的形式,展现了大余的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性,也体现了作者对大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每一首都充满了昂扬的诗意和奇特的想象。

林汉筠的组诗《闯山》,以雄劲的笔触还原历代志士闯过梅关的剪影,以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生命意念的觉醒与崛起,凸现出一种民族精神在风雨中跨越与漫延的势不可挡。诗中语境犀利灵动,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与感召力。

莫寒的《南安笔记》,组诗以细腻的笔触温婉如风轻拂岁月之河,映现古南安的千秋月影。诗人通过对大余风物人情的细腻描绘,在通灵般的想象细节的娓娓道来间勾勒一种异度空间虚幻中的真实,在幽静优美、意境深远的语态水域中打捞岁月长河中闪亮的文明碎片。

王晓阳的散文《越过雄关 就打开了时光的豁口》,以梅关为象征,表达了生命历程中挑战与突破的寓意。作者用富有哲理的语言,引导读者的视线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穿越并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情深沉,其意丰盈,以破茧成蝶般的意象呈现别具审美价值的启示性。

肖隆东的《立春相遇南安》,组诗以立春为起点,记录了行走大余的点滴感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用心灵拥抱古城南安沧桑中的春萌,托起一颗挣脱寒冬冻土囿囚的诗心,以诗心之眼观照古今南安境像,诗中荡着爱的悸动与美的惊艳。

胡见宇的《大庾传说》,组诗以传说为线索,挖掘大余的文化矿藏。诗人通过对传说的再现和解读,展现大余人文的神奇魅力和深厚底蕴,试图以奇特的想象力还原历史原貌,以富有传奇色彩的演绎旋转亦真亦幻的时空魔方,呈现一种定格文明节律的展板。

陈康太的散文《岭上梅与苏东坡》以苏东坡与岭上梅的渊源为线索,讲述了大余梅文化的历史传承。作者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生动描绘,展现了大余梅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篇文章逻辑清晰,语言优美,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伟大诗人穿越岭上梅拂起的文化的暗香和历史的月影。

肖力群的《写给梅岭的诗》组诗以梅岭为主题,表达了对梅岭的热爱和赞美。诗人通过对梅岭自然风光的描绘和人文历史的挖掘,展现了大余梅岭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这组诗歌气势恢宏,情感饱满,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擎起一方壮阔的精神海拔。

吴德文的《梅关记》组诗以梅关为题材,记录了对梅关的思考和感悟。诗人通过对梅关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大余梅关的壮丽与神奇。这组诗歌意境开阔,语言精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张剑的诗词《梅岭与丫山》以梅岭和丫山为焦点,详细描绘了这两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世界,使人仿佛置身于山水之间,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文的深厚矿藏的脉搏。

吴肇伟的散文《立春游梅岭》描绘立春时节游览梅岭的美好的身心体验,那是生命金蝉脱壳后的超脱与心灵自由的放飞,在南安古城幽深浩阔的时空放飞千年诗韵,栖落梅花诗国融雪后的惊艳,在大余博物馆和南安府衙定格崛起一岭万梅雄阔之景,凸展历史丛岩之上大自然脱尘出俗的净美,荡漾春光漫漶的勃勃生机与魅力。

刘福东的诗歌《驿路梅香(外一首)》以驿道梅岭为背景,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梅花的傲骨。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深情地描绘了梅花的高洁伟岸,表现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沉思。《丫山的诗意》则描绘了丫山四季的变换,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诗歌巧妙地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相融合,凸显了丫山的独特魅力和诗意之美。

通过这次采风创作活动,大湾区作家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视角和表达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大余地区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魅力。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大湾区的文学宝库,也为大余的文化旅游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这次活动也促进了大湾区与大余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两地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这次采风创作活动也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价值,更加热爱和珍视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风光。

文学点燃文明之光,照耀后世千秋万代。在大湾区与大余县的文化交流史上,大湾区作家采风团走进大余县的采风创作活动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对文明的深度探寻与传承。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家们通过此次采风,用笔墨记录下了大余县的独特魅力,传递了文明的力量,其重大意义在于通过文学的力量,挖掘和传承了大余县的深厚文化底蕴,不仅让更多人了解了大余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更通过作家们的笔触,让大余的文化魅力得以广泛传播。这种传播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它让大余的文化与大湾区乃至更广泛的地域产生了深度交融,可谓赣州融入大湾区国家战略的文化融入、大余实践。

从价值层面来看,这次采风活动对大余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家们的到来,为大余带来了新的文化视角和创作灵感,激发了大余人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这也为大余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当地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此外,这种文化交流还促进了大湾区与大余县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人员往来,为两地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来看,大湾区作家采风团的活动更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作家们通过采风创作,将大余的文化精神融入到作品中,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激发全社会对文明进步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富足,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富足和文明素养的提升。作为文化财富,大湾区作家采风团的作品对后世后人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当下的历史与文化,更传递了人类文明的智慧与情感。它们将成为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将成为后人追求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正如古人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些作品将在大余的文化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大湾区作家采风团走进大余县的采风创作活动,我们不禁为活动创造的成果而欣慰与赞叹。到目前为止,采风活动的报道和采风作品已经在《南方日报》、《东莞日报》、《韶关日报》、《宝安日报》;中国诗歌网、粤港都市圈网、千城传播联盟千家网络平台;《随笔》、《文化天地》、《诗海选粹》、《心湖诗刊》等近20家国家级、省、市级报刊、杂志、网络登载、推出,反响巨大,有力地扩大了大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同时也成为了大余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县域之一的文本佐证。

采风活动不仅挖掘和传承了大余的文化底蕴,更通过文学的力量推动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它是一次文化的盛宴,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期待更多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让文明的火种在梅花诗国燃烧与照耀,一如高过庾岭的梅花,照亮从冬天抵达春天、从历史通向未来的千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