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公益网

海宁市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 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益新闻 用户:张宁光 7890℃

海宁市以低效工业用地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行动,不断深挖内部潜力,提高存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积极化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用地紧张矛盾,切实推动形成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助力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2023年全年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2568亩,同比增长3.75%,其中低效工业用地改造开发2503亩。

一、精准化深谋布局,夯实改造开发硬基础

一是摸清底数信息,实施挂图作战。依托六未土地处置推进工作,重点围绕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和用而未尽项目,落实各镇(街道)组建推进小组对辖区内涉及的项目逐一开展实地走访,全面摸清全市工业用地底数及利用效益,从源头建好动态库,形成位置明确、数据精准的城镇低效用地再发开作战图,实施挂图作战。截至目前,累计排摸低效用地数据库2.8万亩,其中已实施开发利用2.1万亩,未实施开发利用0.7万亩。

二是明确发展导向,推动转型升级。发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引领作用,结合全市产业发展布局,以产业链、供应链为纽带,聚焦光伏能源、智慧医疗、高端装备制造及新能源储能产业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总部型、研发型等资源占用少、产出效益高的企业,助推产业由中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的科技创新型产业转变。如黄湾镇通过规划新一轮产业发展定位,通过引进海宁正泰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8GW高效电池和12GW高效组件项目,逐渐形成光伏新能源产业集群。

三是编制用地地图,助力供需对接。结合工业用地调查和亩均论英雄改革,以低效用地腾退之时就是优质项目落地之日为导向,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集约化整合,认真开展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梳理排摸,编制企业用地地图,将符合规划要求,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位置、用途、规划等情况进行数据集成、可视化展示,破解政府存量土地闲置、企业发展四处找地的难题。今年以来,已与71家企业达成用地初步意向,预计再开发2344亩。

二、多元化开发利用,激发节约集约新动力

一是创新产业用地新模式。在嘉兴率先出台混合产业用地管理实施办法,创新实施以一、二类工业为主体的复合性用地模式,通过对混合产业用地项目按行业分别准入赋码、允许地块规划用途兼容、取消供地前置审查、允许不同性质用房复合设计等多种创新举措优化用地保障,引导功能用途互利的商业、商务、仓储用地混合布置、空间共享。截至目前,已在经开区、杭海新区、尖山新区等重大产业平台及划定的工业用地控制线外规划布置3990亩混合产业用地,保障企业发展用地需求

二是开辟空间换地新思路。加大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存量工业项目,配套建设非生产性建筑用地面积占比上限由7%提高到15%,建筑面积占比上限由15%提高至30%。推动小微企业园工业上楼,向上拓展用地空间,鼓励工业企业开展零土地技改,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方案、提高容积率,推动低效工业园区内建筑形态从摊大饼向建高楼转变,产业布局从低小散向高精尖发展,大幅提升产业园区土地利用效率。今年以来,累计实施工业零土地技改项目21个,实现从平面单一利用向复合利用转变。

三是实施动态监管新路径。依托《土地出让合同》《项目投资管理合同》双合同管理平台,持续加强工业项目标准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实施企业全过程的合同履约管理、动态评估和监管,防止出现新的低效用地和烂尾楼工程,实现存量提质系统化发展,有效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用地瓶颈制约,确保低效用地再开发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的工业企业平均容积率为2.35,提升153%;平均亩均投资强度386万元,提升197%。

三、专业化统筹实施,搭建联动服务快车道

一是聚焦低效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低效工业用地和旧城改造为重点,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行动,通过政府主导有机更新、鼓励企业技改提升、市场主体转型升级等方式,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合理安排低效用地再开发的规模、项目和时序,科学确定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的方向和强度,加速推进低效用地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持续做好高耗低效企业整治淘汰和先进项目招引加减法,有效破解老项目无法推进、新项目无处落地的难题。如长安镇原国源针纺区块,通过集中腾退区块内30余家物流仓储企业,迅速引进海宁数字经济产业领头项目新华三电子信息产业园,预计年产值将达100亿元,税收贡献超亿元。

二是实施标准供应,保障产出效益。坚持土地资源要素跟着项目走,按照精准配置、突出重点、节约集约的原则,精准土地资源要素配置,科学合理地使用盘活存量土地指标,优先支持先进制造业、高科技企业、实体经济,保障项目落地。大力推进地下空间开发,推动存量土地带建筑出让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今年以来,完成新出让工业项目15个256亩,其中通过盘活存量引进优质项目11个109亩,批准地下空间开13.36万平方米,实现100%标准地出让。

三是做优用地审批,加速项目落地。实施土地供应审查报批预审查先行审理机制,对符合当前产业政策、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建设的项目提前介入、先行审查,边受理边补正,加快项目落地,项目投产落地时间预计提前3个月。同时,深入推进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从项目谋划开始,全程帮助企业做好项目立项、土地勘测、产业准入和资金保障等服务工作,协调解决各类用地问题。​(宋伟锋)